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时/学分:实践教学8学时,0.5学分。
先修课程:不限
适用专业:三年制大专各专业
承担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改革并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为加强本课程实践环节,紧紧围绕本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本课程考试改革,制定如下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2、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好把实现人生理想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求
1、任课教师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院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并根据本教学大纲,具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2、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一致,并与配合有关的系部合作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组教师是实践课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授课教师指导组织任课教学班实践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
2.时效性: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们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突出时效性,实践活动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
3.实效性: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效性一直都是该课程建设的重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等问题来展开,并以实效性作为判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实践性教学必须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直至理性认识。
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形式。课内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视频教学等形式进行。课外实践教学完成社会调查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包括观看视频、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
1.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组成社会调查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考查,实事采集,经过分析研究,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2.分组讨论辩论
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实际选择1-2个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讨论前都要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准备好讨论提纲。交流讨论以10人左右为1小组进行,讨论后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和反驳。
3.观看影视资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4.社团活动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5.参观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展览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组织指导
1.在新学期,课程组要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生实际,讨论拟定实践教学方案,做好计划、思想和物质准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承担相应的任务。
2.授课教师是授课班级开展活动的责任人,负责该班级各项活动组织、落实和考核。
五、实践教学时间与安排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规定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课堂讲授 56 学时,实践教学 8学时。
集体组织的社会实践原则上安排在星期二下午或其它课余时间进行;分散的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寒暑假、节假日、课余等时间进行。
六、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确保各种实践教学方式顺利进行,结合本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把实践教学活动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1、实践教学活动由课程组组织授课教师考核。
2、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
七、实践教学成果
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教学图片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附录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特点:
1.写实性
2.针对性
3.逻辑性
二、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须真实可靠。在调查报告中,要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调查报告须提供调查数据来源的相关资料。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 “××××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 ――学院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