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课程建设
位置: 本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作者:概论课教研室      时间:[2023-10-18]   点击数:

一、课程信息

表1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开课院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代码

61051111204

考核性质

考试

总课时

48

课程类型

理论课

是√

实践课

是☐

理论+实践

是☐

理实一体化

是☐

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4)、医学影像技术(本科4)

表2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

雷厉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教研室主任

2

栗景霞

中医与康复养生学院

助教/团总支副书记

3

4

注1:团队名单是指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成员,必须包括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

二、制订依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我们以医药卫生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群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制定该课程标准。

三、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

1.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几门课程一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作为我校联办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史育人,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序号

前期/后期课程名称

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前期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1

后期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大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准备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昨天,把握今天,更好地走向明天。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课程功能定位

表3课程功能定位分析

对接的工作岗位

对接培养的职岗位技业能力

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养老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岗位;相关医学影像检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操作、维修维护、图像处理、销售,放射卫生监督、检测和防护宣传教育等岗位。

1、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广大学生在重大历史问题上明辨是非,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3、培养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5.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目标

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所作的“四个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课程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等;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了解无数志士仁人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到历史和人民最终是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技能目标:使学生深入领会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本着“以史为鉴”的基本观念,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并能够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自觉培养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各个历史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不断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生道路领航。

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熟悉国史、国情,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意识,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坚定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5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章节/模块

教学内容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素质要求

学时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

2.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3.理解:

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1.能正确划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2.重视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宣传,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汲取。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三节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四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了解:

1840年至1919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3.认识:

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1.能正确分析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能正确分析当今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近代的通商口岸、外债与今天的口岸开放、引进外资的区别等。

认识和了解国情、国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主动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4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了解: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

2.掌握: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带来的意义。

1.能够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及原因、经验教训。

2.能够理解早期探索相继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认识和了解国情、国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主动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的提出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了解: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了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及教训,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认识和了解国情、国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主动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4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二、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三、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1.了解:

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了解: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能正确分析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

6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三、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1.了解: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2.了解: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的长征历程,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

1.能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涵及其重要性。

2.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1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4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了解: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2.认识: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了解: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关系。

4.明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2.能够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

1.以爱国主义为重点,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充分感知学生群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

2.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

3.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6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平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1.了解:

“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2.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3.了解: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

2.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能深刻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

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6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二、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一、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三、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节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第四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初步纠正“左”的错误

二、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三、“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1.认识: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2.懂得:

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3.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新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法则奠定了基础。

1.能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

2.能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理解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五、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

六、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三节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节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了解: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2.领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1.能正确分析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2.能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4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六、全面加强国家安全

第二节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四、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五、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四、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五、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了解: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2.掌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3.认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

1.能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能理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3.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涵。

1.增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理解和认同感。

2.明确大学生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

3.树立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

6

 

 

五、课程整体设计

1.整体教学设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历史课程,不是单纯为了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而是在讲解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从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看,由于教学容量大,为了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采用视频播放、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时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知识,同时注重加强社会实践,着重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云端互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与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突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魂,任课教师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第二部分课中课堂研学(线下学习),第三部分课后巩固学习(线上学习)。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促进灵活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责任感。同时教学重过程与重结论相结合,更多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2)问题引领:赋能高效课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解决学生历史认知能力不足,易受网络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问题,任课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导,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每一个主题都以“问题导入式”为突破口,形成了理论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教学契合点相结合的问题链式教学体系,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发挥历史本身的教化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成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3)知行合一:种类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理论讲授之余,任课教师充分利用雅安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展开以参观考察、短剧表演、主题演讲等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规范实践教学流程,寓教于行,逐步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设计实例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专业

护理学(本科4)

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单元任务

掌握“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对接岗位

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养老护理和健康保健等

对接培养目标

弘扬和践行伟大抗战精神,积极为公共卫生事业奉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过去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既定政策及其在华的残暴统治、明晰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2.掌握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明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发展权的神圣民族解放战争,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通过学习抗战的历史,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素养,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中日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素质目标

1.认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分组讨论,正确认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在新时期弘扬和践行伟大的抗战精神。

教师教学策略

课前:

1.罗列授课要点,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要求学生按照授课要点预习教材138-168页的内容。

2.上传4分钟视频——《回顾14年抗战史大事》。

课中:

1.问题式导入:不知每年的9月18日,同学们家乡的上空是否会响起嘶鸣的警报声? 这一天为什么会鸣笛,有什么含义或是在纪念什么?(引出抗日战争事件)

2.带领学生重探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强调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路线,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屡遭损失时,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重大意义。

3.梳理知识要点。

4.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抗日战争包括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发生哪些事件;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三个难题,相对应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课后:

1.学习通上发布思考题以及客观题练习库。

2.学习通分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云端参观资源。

学生学习策略

课前:

1.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要点及视频,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资料查询,对抗战史进行梳理,深入自学。

课中:

1.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

2.摘抄课堂笔记,进行知识点梳理与巩固。

3.分组讨论问题后,通过学习通-课堂练习,回答问题。

4.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迎难而上采取的三大解决方案。

课后:

1.手写答案,拍照上传至学习通平台。

2.反复练习学习通习题库,巩固基础知识。

3.线上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教学流程图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中共发动游击战争 组建东北抗联

华北事变:平津危矣 华北危矣→中共组织“一二·九”运动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共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素质训练方案

授课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视频结束,组织学生感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人民都绝不容许外来势力的压迫、丑化中国,以升华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学习目标达标

考核方案

课前学习通预习任务点完成度,课中课堂参与度,课后学习通题库完成度以及正确率作为考核方式。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专题式、情景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组织教学 。

学时安排

6

教学条件

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资源

教材配套课件、慕课

3.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容)

(1)教学方法

①系统讲述

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

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

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

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

通过线上线下参观红色场馆、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

同时,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加强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与学生的线上交流,熟悉自己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积极进行线上课程建设,将《纲要》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电子教材、习题及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电子教案、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等材料挂在网上。另外,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利用其他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学习。

六、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原则上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

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发言、小组展示、学习通课后思考题、学习通单元测验。

终结性考核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适中、范围广,考查基本知识点的题目占4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30%左右,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占30%。

表6课程总评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权重

总比创

总评

终结性评价

知识考核

100%

60%

100%

过程性评价

课堂考勤

15%

40%

课堂发言

15%

小组展示

40%

学习通课后思考题

15%

学习通单元测验

15%

七、课程教学实施条件

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

第一,授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只有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时,才能教育好别人。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为,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授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必须先明道,授业者必须精其业,解惑者必须释己惑,育人者必须先正己。《纲要》课教师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任务,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政治使命,必须首先要做学习的先行者、示范者。要不断强化理论功底,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要切实提升学术能力,加强学术研究,紧紧围绕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前沿问题、学科热点问题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第三,授课教师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理论功底深厚,教学基本功扎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责任使命。

第四,授课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纲要》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会发生新的变化,授课教师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勇做时代思想的传播者、引领者。要善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方式,在《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善于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说得生动易懂、娓娓动听,既做到入理入情,在“讲什么”上有态度;也要做到入脑入心,在“怎么讲”上有新意。

2.教学资源

(1)精品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

表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选用表

序号

资源名称

网址

备注

智慧树

https://www.zhihuishu.com/

中国大学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

(2)教材及教辅资源

表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选用表

序号

教材名称

教材类型

出版社

主编

出版日期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

教学辅助用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编写组

2023年2月第9版

校本教材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的校本教材。

版权所有: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青年路1号 

邮编:625100 | 电话:0835-2612382

备案序号:蜀ICP备05017911号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3号